欢迎访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(四川省中医医院)!

患者服务

健康科普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患者服务 > 健康科普 > 正文

夏日特刊 | 溺水上岸先控水?快来学习最新最全的溺水急救知识!

发布时间:2023-05-19    来源:     浏览:

溺水是指由于淹没或浸泡在液体中而造成呼吸障碍的过程,会反射性引起喉痉挛、呼吸障碍,导致窒息和缺氧,使溺水者处于危急状态。

全世界每年约有 36 万人死于溺水,其中,儿童占 45% 左右。在我国,1~14 岁儿童溺水死亡率为 10.28/10 万,溺水死亡人数占该年龄组伤害死亡的 44%。溺水风险最高的两个年龄段原因有二,一是1~4 岁,主要原因是监护人监管不足;二是青少年及青年,主要是在自然水环境中意外溺水。

由溺水造成的缺氧,会导致人体重要脏器(主要包括:肺、脑、心脏、肾脏)的损伤,严重者危及生命。及时有效的救援既能挽救溺水者的生命,也可以为进一步的医疗救治创造有利条件。

有人问,溺水者被救上岸后要不要控水?

大量研究表明,控水法其实是错误的,既没有效果又浪费时间。人在溺水后,水进入肺部会影响气体的交换,导致机械性的窒息,引起了心脏骤停,控水只能控出胃里面的水,而不会控出肺部里面的水,所以控水法是错误的。

发现溺水者应立即呼救,并拨打119/120。

一、水中救援

溺水者在水中待的时间越短,抢救越及时,预后越好。因此,一旦发现溺水患者,在确保施救者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应立即开展救援,尽快将溺水者救至岸上,并远离危险环境。

由于水环境的物理特征差异很大,比如池塘、湖泊、 河流、海洋、急流河水,不建议未经专业水上救援培训的人员进行水中救援。可以在安全地点向溺水者伸出船桨、树枝,或扔绳子、 浮标及其他任何漂浮物,让溺水者抓住,并将其拉出水面,也可以划船到溺水者附近施救。

二、岸边救援

溺水对人体脏器的损害主要是由缺氧引起,溺水者获救至岸上后,尽快复苏,恢复通气、改善缺氧、及时转运到医院是溺水早期救援的主要任务。

复苏的顺序:

1.打开气道(Airway)

2.人工呼吸(Breathing)

3.胸外按压(Compression)

▲首先,应快速清理溺水者口鼻内的泥沙、杂物或呕吐物,使其气道通畅;▲随即将溺水者置于仰卧位,进行生命体征评估;▲如果溺水者无意识,观察其有无自主呼吸,如果没有呼吸,则先进行 5 次人工呼吸,并检查颈动脉搏动。▲如果无脉搏,且溺水时间 <1 h,无明显死亡证据(腐烂、尸斑、尸僵), 则开始心肺复苏。▲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次数比:30:2(单人施救),15:2(双人施救);按压部位:胸部正中,两乳头连线水平;频率为 100~ 120 次 /min;按压深度为5~6cm。

复苏过程中应注意评估溺水者的面色、大动脉搏动、神志、瞳孔大小和自主呼吸有无恢复。

如果溺水者无意识,有脉搏,通常在几次用力人工呼吸后自主呼吸恢复。

如果溺水者对刺激有反应,即存在意识,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,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到达;

终止心肺复苏的条件:

▲抢救成功

▲专业救援人员到达现场,接替急救工作

▲现场缓解危险,需要转移

需注意:许多溺水者在气道吸入水之前会吞进水,导致 60%~80% 的溺水者在恢复或复苏过程中出现呕吐,而误吸胃内容物后可加重肺损伤 ,故复苏时需要注意及时清理呕吐物。

注意保暖

如果溺水者有意识,可尽快脱去其衣服,用干毛毯或棉被包裹保暖;如果无意识,则立即进行早期复苏 ,待有条件再行保温处理。

预防措施

在全世界突发死亡事件中,溺水是第三大可预防的致伤亡因素;相较于抢救和治疗溺水患者,预防溺水意外的发生更为重要。

溺水的预防措施包括:

▲ 安全意识科普宣教

多种形式强化防溺水知识的科普宣传,增强父母对幼儿的监护意识,提高学龄儿童避险防灾、自救自护的能力。特别是节假日,家校合作提前做好儿童的安全教育工作。

▲ 危险水域的隐患排查整治

相关部门对水塘、水库、洼地和河道等危险水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,限期整治,跟踪管理。在溺水事故发生的水域设置安全警示牌、划分安全隔离带、安装防护栏。存在溺水风险的公共场所配备救生用具,如救生圈、救生衣和绳索等。

▲ 救援人员的应急响应

完善溺水事故应急处置预案,分工明确,责任到人。救援人员定期进行水上救援技能和 CPR 培训,并进行实战演练。

关闭

友情链接:

医院地址: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9号
备案/许可证号:蜀ICP备2020027602号-2
邮编:610075
挂号咨询电话:028-87783481

(工作日上午8:00-12:00  下午14:00-17:3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