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(四川省中医医院)!

新闻中心

媒体聚焦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聚焦 > 正文

科普时报|三伏养生防病正当时

发布时间:2022-07-15    来源:     浏览:

三伏养生防病正当时

□ 杨丽洁

  每年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,人们把这段时间称之为“三伏”。三伏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统称。按我国阴历(农历)气候规律,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(初伏)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(二伏)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(三伏),每伏10天共30天。有的年份中伏为20天,则三伏共有40天。

  三伏期间最适宜“冬病夏治”

  “冬病夏治”是大家熟悉的中医养生名词,即在夏季气温较高的时节给予针对性的特殊方法施治,使得好发于冬季的疾病在冬季时减轻或消失的一种疗法。它与“天人相应”的思想密切相关,是中医择时施治的方法之一。

  “冬病”一般指寒性疾病,多好发或加重于冬季,如哮喘、痹症、体虚感冒等,也可指那些因虚寒或实寒导致、并非只在冬季发作的疾病,如慢性腹泻、慢性疲劳、痛经、过敏性鼻炎等。三伏是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,《素问·四时刺逆从论》曰:“夏者经满气溢,入孙络受血,皮肤充实。长夏者经络皆盛,内溢肌中”,故三伏期间机体气血旺盛。在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最盛之时,借自然界阳气生发,予以人体温阳补益之法,乘势而治,祛散寒邪,以阳热克阴寒,重调人体阴阳平衡,对于寒性疾病的治疗多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。

  三伏养生要注意护阳补阳

 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,中医养生强调天人相应、顺势而行,在炎热的夏日既要顾护阳气不让其外泄,还要补益阳气祛邪外出。

  护阳补阳首先需要注意的就是保护汗液,不要使阳气外泄太过。夏季气候炎热,人体阳气随自然向外宣散,最易发泄,故易出汗。人体阳气也易随着汗液的大量排泄而耗损,因此夏季不能让汗液外泄得太多,避免阳气随汗液而外泄。

  三伏期间不宜过度贪凉。夏季气候炎热,毛孔开泄,过度贪凉则易使外寒从皮毛而入,凝滞经脉、损伤阳气。

  此外,可择时选用温阳药膳。夏季可适当选择一些温补的药膳,如当归生姜羊肉汤:将1斤羊肉焯水去腥去血沫后,放入大火煮沸的锅中,加入当归9克、生姜15克、料酒适量,大火炖1.5小时即可。可于立夏开始至立秋之前,每周服用一次。

  此药膳源于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,因羊肉可温中补虚,当归可补血止痛,生姜可温中健胃,可主治由血虚受寒引起的胁腹疼痛,或用于妇女产后因虚受寒而导致的血虚里寒腹痛。结合该方还可配伍各味中药,用于需温阳补虚之法调理的其他疾病。但需要注意的是风热感冒、阴虚火旺者忌用。

  三伏健脾要避免食用冷食冰品

  三伏所在季节为长夏,五行属土,在脏属脾,因此是健脾的最佳时节。夏季健脾护脾第一要点就是要避免食用冷食冰品。

夏季人体气血趋向体表,从而形成阳气在外、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,因此脾胃在此时最畏寒凉,应避免食用冷食冰品。

  除此之外,还应注意饮食清淡,慎用大补之物。夏季阳气在外、阴气内伏的生理状态还导致脾胃在此时的消化能力最弱,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,避免滥用阿胶、燕窝等滋补之品。

  民间有句谚语:“上床萝卜,下床姜,不劳医生开药方。”清早下床时吃点生姜,不仅有利于消化,还可温补脾阳,是强健脾胃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。可选取生姜15克,不去皮,熬水煮沸15分钟后取汁。可于立夏开始至立秋之前,每天晨起空腹服用100毫升。需要注意的是,风热感冒、阴虚火旺者忌用。

  三伏应调畅经络之气,促邪气外出

  《灵枢·终始》云:“春气在毫毛,夏气在皮肤,秋气在分肉,冬气在筋骨”。夏季是一年中经络的气血运行最充盛的时候,且趋于体表,此时通过指压、灸法、敷贴等方式刺激穴位,不仅可疏通经络,还能使温热之气更容易透入体内,从而鼓舞阳气,逐邪外出。

  首先可以采取拍打经络的方法调畅经络。手握空拳,沿经络循行方向轻轻拍打对侧经络。上肢内侧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拍打,上肢外侧从远心端向近心端拍打;下肢外侧从大腿根部向足外踝拍打,下肢内侧从足内踝向大腿根部拍打。每天每侧各拍打30-50下。

  也可以采取大椎温阳灸的方法调畅经络。大椎穴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。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,热灸该穴,有益气壮阳之功效。大椎穴选用悬灸,以温热为度,于上午施灸,每次治疗15-20分钟。需要注意的是,阴虚质禁用,气郁质慎用。

  此外,三伏贴也是调畅经络的重要方法。天灸疗法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,从广义上讲属于现在的穴位敷贴疗法,因其根据内经“春夏养阳”原则,特取每年初、中、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,又称三伏天灸。具体方法是选用具有温阳通经功效的药物,制作成药丸状,于每伏入伏第一天贴敷于人体强壮穴,如背俞穴、足三里、太溪等,每次贴敷4-6小时,可起到补肾健脾、壮阳扶正的作用。

(作者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)

关闭

友情链接:

医院地址:成都市金牛区十二桥路39号
备案/许可证号:蜀ICP备2020027602号-2
邮编:610075
挂号咨询电话:028-87783481

(工作日上午8:00-12:00  下午14:00-17:3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