俗话说,“小暑不见日头,大暑晒开石头”,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大暑相对小暑,更加炎热,是一年中日照最多、最炎热的节气,大暑正值三伏天的中伏,从中医的角度来说,三伏天要适当的进补,而进补的用意,其实也是为了“驱寒,除湿”起到“冬病夏治”的作用,从而让我们身体更健康,到了秋冬季少生病。那么,怎么补呢?今天,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/四川省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李鸿儒,给大家准备了大暑节气的进补小妙招。
在大暑时节,进行药补的话,应当要以清热补气为主。由于天气炎热,因此最好是服用凉性的补气药,才能达到清补的效果,也就是补而不热。推荐的中药有沙参、党参、西洋参、山药、扁豆、白芍、太子参等。
推荐药膳做法
1、人参麦冬汤
准备3克人参,10克麦冬,5克五味子。把这三味药一起加水煎煮后,然后取汁,每天喝1剂,可以分为几次服用,记住要温服。

功效:人参可以补肺益气,并且生津,麦冬则可以养阴清肺和生津,五味子可以止汗生津,并且能收耗散之气。这三者合用,可以益气、养阴生津。适合气少不爱说话、心悸不宁,夜里睡不好,多梦健忘,口舌干燥等。
2、莲梗薏米扁豆粥

准备30克莲叶梗,20克扁豆,15克薏米,3克柳叶。加入3碗水后一起煎煮,直到煎到剩1碗水后服用,每天1剂。
功效:具有消暑、健脾利湿和清热的作用。
饮食原则有2点
1、多吃一些祛湿健脾的食物

大暑节气除了异常闷热之外,还会出现多雨的天气,气候潮湿闷热,所以从养生的角度来看,对暑湿要特别预防。暑湿进入身体后,容易出现胸闷、饮食没味道、头昏脑胀、四肢沉重等症状,所以要化湿健脾、清热消暑,进行防治。
可以准备10克的橘皮,或者是20克新鲜的橘皮,用开水冲泡后,加入适量的冰糖,代茶饮。可以祛湿化痰、理气、开胃,很适合暑湿导致的腹胀、没胃口等。
2、益气养阴的食物要多吃
大暑炎热,流的汗自然也多,就容易亏损到阴气。因此,身体常常是处于无病三分虚的状态。所以,除了要及时补充水分之外,还要多吃益气养阴的食物,增强体质,让湿热邪气没有空隙能入侵。
例如山药、鸡蛋、牛奶、莲藕、木耳、蜂蜜、海参、甲鱼、豆浆、百合粥等,都是夏季进补的佳品,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食用。

精神调养

夏属火,与心相应,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,还要重视心神的调养,心静自然凉。高温天气和相对湿度增加容易产生烦躁、焦虑等负面情绪,导致血压升高,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就诊率。可以每日按摩少府穴3至5分钟,少府穴是手少阴心经的穴位,按摩有助于清心除烦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kscgc.sctv-tf.com/sctv/h5/v7/newsShare.html?id=1813415884609986561&isFullScreen=true&appUserId=4452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