嗜肝病毒威胁全球人类健康,其中,乙肝病毒( HBV)的影响最大,其感染呈世界性流行。据WHO报道,2019年HBsAg流行率为3.8%,约有150万新发感染者,2.96亿慢性HBV感染者,82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、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细胞癌等相关疾病,形势相当严峻。因此,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“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行动计划”(简称2030目标)。那么,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乙肝病毒呢?它的传染途径是什么?我们该如何预防呢?感染后又该如何检查和治疗呢?下面我们就一一道来。
01|传播途径
HBV经血液(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)、母婴和性接触传播。在我国以母婴传播为主,多发生在围生期,通过 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,占30%-50%。新生儿感染 HBV风险与母亲的HBV DNA水平与密切相关,也就是说HBeAg 阳性、HBV DNA 高水平母亲更易发生母婴传播,因此,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和HBV DNA阳性母亲的阻断治疗成为实现2030目标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。成人主要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,包括输注各种血制品、血液净化、无防护的性行为以及包括各种手术、不安全注射、不规范的口腔科诊疗等在内的有创操作等。另外,HBV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,包括共用剃须刀和牙具、文身、修足、扎耳环孔、职业暴露等。值得强调的是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,故大家没有必要“谈乙肝色变”,也不要对HBV感染者有任何歧视。因为日常工作、学习和生活接触不会传染HBV,如同一餐厅用餐、共用厕所、同住一宿舍、握手、拥抱以及在同一办公室工作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都不会传染HBV。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 HBV能经吸血昆虫(蚊和臭虫等)传播。
02|预防措施
(1)保护易感人群
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。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、婴幼儿、15 岁以下未免疫人群以及高危人群(医务工作者、警察、感染HBV患者的家属、血液制品的使用者、静脉药瘾人群、同性恋人群等)。按照0、1、6 个月的程序,乙型肝炎疫苗需接种3针,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,分别在第1、6 个月时注射第2、3针。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,应在出生后 12 h内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。
(2)管理传染源
对于符合传染病报告标准的,按规定向当地CDC报告,并建议对其家庭成员进行乙肝筛查,同时对易感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。
(3)切断传播途径
建议服务行业所用的器具严格消毒,包括理发、刮脸、文身、修脚及各种穿刺等。若性伴侣为HBsAg阳性者,建议采用安全套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;若性伴侣的健康状况不明,建议使用安全套。
03|治疗目标
当前乙肝治疗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HBV复制,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,应追求临床治愈。因此,强烈建议HBV感染者定期到感染科或消化科就诊,该抗病毒时一定要积极抗病毒治疗,中西医结合治疗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,减少肝功能衰竭、肝硬化、原发性肝癌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,最大限度改善HBV感染者的生活质量,延长生存时间。
04|治疗方法:中西合璧
对于符合抗病毒指针的HBV感染者,应当在专科医师指导下采用口服一线核苷(酸)类似物或注射干扰素等方案治疗。在此基础上应当合理运用中医药治疗。中医虽无乙肝病名,但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,常将其归属于“黄疸”、“胁痛”、“肝着”等范畴。中医药在减轻症状、改善生活质量、提高疗效等方面有显著优势。尤其在乙肝后肝纤维化、肝硬化方面,目前西医疗效有限,中医药有显著优势,中西医结合往往能获得较好的疗效。
05|合理监测
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肝肾功、乙肝标志物、乙肝病毒DNA、甲胎蛋白、肝脏彩超等,评估抗病毒治疗的疗效、用药依从性、耐药情况、不良反应以及肝癌的发生。
总之,HBV感染并不可怕,但我们要重视它,既不能“谈乙肝色变”,也不能“放任不管”,一定要有科学的认识,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案消灭它。
*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必删。
医学指导:感染科 骆建兴